中文 English
刘少伟:在哈工智能,啃产业投资最难啃的骨头
作者:哈工智能      日期:2021.06.25
引言:哈工智能是一家具有“创业文化”的公司,在公司扁平的赛道机制里,员工可以尽情挥洒实力与才华,将个人成长与公司发展相融合,以共同的信念力量,携手拼搏,共达使命。最终实现:员工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人,哈工智能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企业。

在这里,有人被激发,有人取得成就,也有人实现了理想,于是,【哈工智能标杆员工专访】系列内容由此而生,期望以员工故事为媒,让你进一步认识哈工智能,也希望我们的一个个故事可以感染到你,帮你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答案。

和市面上大部分的投资不同,作为集团负责资产管理部门的一个产业投资者,刘少伟要考虑的更多。
 
比如:如何站在提升哈工智能产业优势的角度选择投资标的;如何判断将要收购的标的公司能与现有产业实现有效协同;如何促进各分子公司间的合作,以让预期中的产业协同价值得到体现;如何对精挑细选后的企业负责,助力其蓬勃发展.......等等这一切,远不只一场金钱的交易。
 
采访中,刘少伟喜欢笑,满满工科男气质的脸上除了真诚与质朴,还经常流露出投资男的睿智与稳重。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从小到大,他三次“转折”,如今回忆起来他只用“幸运”二字概括。他走一步看十步,看清全局后便精准出击,锚定目标后便捍卫目标。他有一个清晰的蓝图,正一步步实现它。从他身上,你能更看懂哈工智能。



【哈工智能标杆员工专访 - 第一期】
资产管理部总监  刘少伟

第一幕:
三次“转折”

第二幕:
从零到一

第三幕:
做投资,为公司谋全局,为公司谋一城

第四幕:
在哈工智能,啃产业投资最难啃的骨头

第五幕:
令人骄傲的团队




第一幕:
三次“转折”


刘少伟生在安徽,从小调皮贪玩,手握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的他,不会让人想到,他其实复读过。
 
这便是他的第一次“转折”。初升高时,发挥不理想的他只能上县里的二中,家里人让他直接升高中,但他不甘心,与家人反复“博弈”后,他如愿读了一年初四,搭上一年青春,忍过寂寞与压力,最终考上县里一中。他说:“当时自己其实还稀里糊涂的,就心里有点不甘心,但回过头看这个选择很对,好的环境才让我考上后来的母校,合肥工业大学。”
 
第二次“转折”是大学时。当时在台湾做交换生的他,和同学享受着舒适的交换生生活,一起规划着周末的“台湾两日游路线”,但就一个非常偶然性的对话,辅导员夏老师和他说:“你其实可以考研,往交大考。”这句话突然点醒刘少伟,于是他主动联系学校申请提前结束交换生项目,回校后便开始准备考研。考研路上何其艰辛,多少学子中途放弃?但他毅然坚持下来,也考上了梦想的上海交通大学。
 
转站交大后,他读的是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但他想去尝试不同的工作和可能性,于是他又一次主动“转折”。在实习中,因能与各类有趣有想法的人打交道,他被投资这个职业深深吸引。于是,他又一次开启苦行僧般的挑灯夜战,自学投资领域必读书籍,储备投资人的必备技能,从一个知识体系跳出来,攻克另一个完全陌生却又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又一次,他“转折”成功。
 
三次“转折”,他在采访中几乎不谈过程有多艰辛,也不自夸睿智与毅力,更多的感叹是:“我真的很幸运,如果没有工大的辅导员老师、没有一起考研的宿舍室友,没有交大导师的点拨与支持,我说不定就按原先设定的方式走下去,没有机会去尝试这么多的可能性。”
 
就这样,一个敢闯敢干、懂得感恩的他,投身投资界,闯荡至今恰满8年。


第二幕:
从零到一

 
加入哈工智能前,他在海尔担任投资总监,负责创业平台的项目甄选与孵化,当时正逢海尔业务蓬勃发展,他的事业也干得如日中天。
 
哈工智能在2017年8月正式更名成立,而他6月加入哈工智能。一边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一边是从零到一,平地盖高楼,问及他为何作此选择时,他说,一是因为大学专业学习时就在心里种下过机器人的种子,畅想过创造机器人的未来;二是当时投资界已经从野蛮生长走向专业化、标签化的竞争时代,自己更需要在一个领域深扎根下去;三是产业投资比一般类型的投资更具挑战性,需要考量的维度更深、更广。
 


这一切对他来说,有趣极了,也好像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早已指引他与哈工智能结缘。
 
加入哈工智能后,他是资产管理部的第一个员工,接下来,创业般的考验接踵而至,搭班子、建团队、定机制,看项目、谈项目等等,交织在一起,都在催着赶着等他处理。
 
而对于从零到一的艰辛过程,他又一次浅谈辙止,只说:“来哈工智能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国外的项目,跟着领导反复跑德国,是一个完全没有过的经历,自己收获很大。”
 
第三幕:
做投资,为公司谋全局,为公司谋一城

 
刚来哈工智能时,他下定决心为哈工智能的产业布局做一些贡献。于是,在集团的战略部署下,他开始围绕工业机器人的产业不停地选项目,做投资,从机器人的系统集成,到机器人的零部件,再到本体,然后到后市场服务,围绕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纵向发展。
 

在看项目时,他习惯性站在公司的角度,先全局思考哈工智能需要的产业布局赛道,选好方向后,便看遍全国优质的、合适的项目。一个个看完后,根据已有业务的特性,寻找可最大化产生协同效益的可投项目,最终进入项目本身的深度调研。对于后期阶段项目,他更关注公司本身的行业地位以及规范性,如核心竞争力、财务规范、法律规范等,对于早期创业项目,他更看重行业规模、产品方向,以及团队的潜力。




除了对外投资,哈工智能也非常看重内生式的发展力量。刘少伟介绍说,从2018年开始,哈工智能便开始内生式孵化科研项目,如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磅客策和工业智能设计制造领域的设序,他们都是在现有产业优势的情况下,集结哈工智能的科研实力,在哈工智能中央研究院成功孵化的项目,孵化项目的过程中能激发产业协同效益,也能推动自身业务的进步。
 
“最近哈工智能正在孵化一个新项目,关于3D机器视觉与机器人本体的结合。”刘少伟分享道,在长期的机器人行业观察后发现,阻碍客户使用机器人的不是机器人的购买成本,更多的是机器人的使用门槛。
 
常规场景下,客户购买一套带视觉系统的拆码垛工业机器人需要两个工程师在现场部署调试两周才能投入使用,后期的机器人维护与修理也需要专业人士操作,这部分的成本“劝退”了一部分客户。而哈工智能正在孵化的昇视唯盛项目,是把机器人和3D机器视觉系统相结合,为机器人安装“眼睛”,大幅降低机器人的使用门槛,将原本的现场部署调试成本从“两人两周”降到“一人一周”,未来的愿景是实现一人一天即可完成调试,并且可通过远程检测与维护,为客户省下后期的维修费用。
 
从产业链的纵向布局、到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再到产业链的内生式良性驱动,哈工智能的产业链优势日益凸显,竞争壁垒日益坚固。

第四幕:
在哈工智能,啃产业投资最难啃的骨头
 

身为产业投资者,刘少伟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健全投后的资产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各分子公司的产业协同力最大化,以绽放产业链业务布局的最大优势。
 
而这根骨头,行业里大多数投资者不愿意去啃。大部分投资者更愿意投资完成后,静待结果,而刘少伟更希望投资收购后,能帮助分子公司成长,实现原本“互不相识”的分子公司协同合作,让资产内部流动起来,实现系统性的风险管控。
 
为什么这块骨头这么难啃?首先分子公司在被收购前已有自己的发展体系,人心难齐。再者需要各分子公司甚至各个部门的协同,体系非常庞大,但庞大之余,又希望管控落到实处,这其中的机制搭建又是一道难关。
 
去年,在公司管理层的支持下,刘少伟就下决心单独组建一支投后的团队,实现投后的资产管理。团队花了很长时间,制定分子公司的总经理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每个月跟进分子公司的财务团队和投后团队述职会议,每个季度召开分子公司总经理的述职会议,另一端,每个月还会协调、统计总部各部门为分子公司提供哪些增值服务和对应的风险管控措施等等,以这些动作为抓手,实现最初的产业协同价值设想,公司整体业务的良性高效发展。
 
这块骨头,刘少伟已经啃了两年,期间花费大量心力,但他仍然下决心,啃下这颗骨头。


第五幕:
令人骄傲的团队

 
谈起自己一手搭建的团队,刘少伟总是不自觉展露满意的笑容。
 
一是大家都很聪明。所谓聪明,就是做事情有想法、有章法、有创造力,能更高效的完成工作。所谓聪明,是大家都知道内力与外力的重要性,善于团队协作,共同捍卫团队目标。
 
二是大家都很有拼劲。刘少伟分享道:“抛开平时加班不说,做投资的人经常需要紧急赶项目,一个项目因为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又需要大家合力协作,常常忙起来像住在办公室一样,他们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近期还发生了一个案例,今年初吉林省疫情有所反复,我们当时正在吉林的项目现场做尽调,大家包括舆论都有些恐慌,担心因为地区封锁可能导致团队无法回家过春节。有些其他公司的团队都已经撤出吉林了,但他们仍然选择坚守在项目现场,全然投入在这个项目,财务梳理、法律梳理、条款谈判,从早上大巴车接,到深夜回酒店,最后在时间节点前完成了这项工作,这让我非常感动。”
 
三是大家是一路人。三观一致对于刘少伟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搭建团队过程中,他用一腔热血,感召到一批高精尖的、已经取得一方成就的成员,他们大多毕业于全国知名学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曾就职于知名企业与平台,都是因为对这份事业的喜爱而选择加入,大家愿意为之努力,共同为构建哈工智能的产业链优势而奋斗。
 
当被问及未来想在哈工智能实现什么时,

刘少伟说:“这两天刚好是我在哈工智能工作满四周年的日子,回想这四年,多亏领导的信任与支持,给团队提供了可以施展的舞台。

作为投资团队,希望今后能帮助公司在产业战略布局这一块做的更加夯实,助力哈工智能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领导品牌。”
证券代码:(000584.SZ)
哈工智能股票实时行情